國內需求旺盛的重卡市場正吸引著MAN、斯堪尼亞、戴-克等跨國巨頭們新一輪的投資熱情,只是相比以前,顯得更加低調務實。
重卡跨國巨頭看似低調,但它們的視線片刻也沒有離開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卡車市場。
6月7日,繼去年成立商用車中心之后,德國MAN又成立北京中心,其目的在于加速整合散亂的在華業(yè)務;而此前不久,斯堪尼亞在北京多年的代表處改換門庭,被斯堪尼亞銷售(中國)公司所代替;近期戴-克與福田,依維柯與上汽的動作更是加快步伐……
實際上,合資合作的前車之鑒使得這些跨國巨頭謹小慎微,但隨著快速升級的中國卡車消費環(huán)境、高端消費需求的增加,跨國巨頭的“時機”底線難抵市場誘惑。
走出低谷、需求旺盛的國內重卡市場,自去年以來持續(xù)趨強,新的市場環(huán)境顯然給予了跨國巨頭們更高的投資期盼?鐕揞^們或加快合資進程,或成立中國銷售公司,或進一步加大與中方的合作,它們都以不同方式表達著對中國重卡市場新的“親近”態(tài)度。
平靜的水面若是投下個小石子,漣漪會即刻蕩漾開去。巨頭們相繼投下不大不小的幾個“石子”,似乎并沒有蕩起迷人的漣漪,更不用說激起洶涌波濤。然而,如果真的以為,在華合資一直停滯不前的跨國卡車巨頭,近期的動作只是小調整而已,那就大錯了。
動作頻頻
合資不成功仍舊是跨國卡車巨頭們至今的心頭之癢,曾經的VOLVO、曼合資項目的流產令它們不會輕易出手。但是戴-克身經4年和福田的長期合資談判已基本塵埃落定,與其說戴-克要做出頭鳥,誓破合資“瓶頸”,不如說是其對合資方北汽旗下福田的良好預期及對進軍中國市場的高度樂觀。
“現在就是等待,戴-克將全面涉足我們的包括中重卡、大客車、發(fā)動機、零部件,4年談判是收成的時候了。”扯皮多年的戴-克、亞星-奔馳平靜分手后,福田終于迎來了等候多年牽手戴-克的時機,福田內部員工顯然給予了很高期望。
戴-克今年年初斥資8.2億元認購福田全部已發(fā)行股份的24%,近期亞星-奔馳項目的宣告結束,使雙方在商用車、發(fā)動機甚至輕卡領域展開全面合作,合資公司的成立指日可待。
雖然沒有表現出強烈的合資意向,但是斯堪尼亞、曼、VOLVO近期卻是以另外的方式加大在中國的投入。
“我認為技術合作還是我們目前在中國最好的合作方式!5月22日,隨著北京代表處的職能變?yōu)樗箍澳醽嗕N售(中國)公司,何墨池首席代表的身份也變?yōu)榭偨浝。“成立中國銷售公司,主要是縮短進口零部件、整車的時間,為經銷商和客戶著想。”事情遠沒那么簡單,實際上,斯堪尼亞在不斷放寬條件尋求中國的合作伙伴,據悉,已經擴大到5~6家。
MAN去年在北京順義成立商用車中心,6月7日又成立北京中心,由于MAN在華擁有包括宇通、陜汽、青年汽車等較多合作合資伙伴,MAN將加速在華業(yè)務的整合,合資合作最為廣泛的MAN顯然加快了投資步伐。
與中國重汽合資失敗后,視線轉向東風的VOLVO似乎有點沉寂,然而,在華“下手”很早的VOLVO在華的心氣絕不比戴-克差,與旗下雷諾相輔于東風,豐富合資的經驗一定會為它們帶來新的局面。另外,上汽與依維柯、紅巖的重慶重卡項目也進展迅速。
競爭新態(tài)
“雖然合資項目還很少,但是,跨國巨頭們采取的策略看似低調,實則是低密度滲透,這種方式就是廣泛聯姻合作伙伴,從底盤、發(fā)動機、零部件等技術方面逐步滲透到合作伙伴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時機成熟時再把整車嫁接過來,到時候成本、價格體系水到渠成,那時,國內廠商才會感受到它們的威力,但是現在還為時過早!敝乜ㄐ袠I(yè)的一位資深人士告訴記者。
這樣的分析不無道理!爸械投塑囀悄銈冎袊奶煜,我們也不愿涉足,但我們有我們的辦法逐漸滲透!边@就是跨國巨頭們的心態(tài)。
跨國巨頭們看似不急于達成合資意向,除了目前它們一直認為的“時機”外,還在于想努力把進口整車和零部件做好,再把合作條件放寬,進口和合作兩不誤,“溫水煮青蛙”,靜待時機。目前絕大多數巨頭采取這種方式,當然,這樣的做法是有據可尋的。
在跨國巨頭早期進入中國時,主要還是尋找中國合作伙伴,通過合作建廠,移植車型。但是VOLVO、東風日產柴并不怎么成功,所以,絕大多數跨國巨頭都選擇了比較穩(wěn)妥的合作道路。
斯堪尼亞是這方面的典型。何墨池認為,斯堪尼亞只走高端路線,不合資,不追求單純的量,只是提高自己的渠道及服務水平?此撇挥H近國內企業(yè),實際上,其在不斷降低對合作伙伴的標準,已經發(fā)展了包括蘇州金龍、廈門金旅、江蘇常隆等多家合作方,其方式就是默無聲息,逐步滲透,最后翻身占領。
機會與壓力
“目前國內重卡需求一般還是集中在25~30萬元之間及以下,一般進口車遠不在這個價格范圍內,所以在短期內,跨國巨頭的競爭力遠無法和國內廠商相比!敝袊仄本╀N售分公司總經理王德春認為。
“豪華轎車是賣給有錢人的,而重卡是生產資料,是賣給老百姓的,奔馳、VOLVO卡車的可靠性世界一流,但是在承載性方面,還不如國內的。”
高端豪華重卡是跨國巨頭的天下,但是中國市場的需求很有限,即使是目前國內最先進的重卡平臺東風天龍、解放J6、中國重汽HOWO,價格也僅是這些國外豪華重卡的一半或三分之一。相差太遠的細分市場,使得中國企業(yè)在面對進口重卡時,仍舊保持著絕對的競爭優(yōu)勢,中國廠商的機會絕對在中低端市場,而這一細分市場,就基本上涵蓋了90%以上的市場需求。
中國重卡企業(yè)的技術、工藝進步明顯,隨著中國重卡市場需求向豪華、舒適、安全、高效快速方面發(fā)展,向上探是未來的趨勢,而壓力正來自于此。
向上走的國內廠商,在和這些巨頭們的合資合作過程中,究竟能得到多少真正技術,提升自己?重卡老外們不會比轎車老外們傻。平臺越往上探,面臨的競爭壓力就會加大,也就越接近巨頭們的市場邊緣。況且,巨頭們的在華成本控制在不斷強化,而品牌、服務、完美的運輸解決方案是中國企業(yè)最缺乏的。
那么,在巨頭們新一輪投資來臨之際,目前還占有國內絕對市場的中國重卡企業(yè),也許得想得更長遠一些。 |